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2023年12月8日 星期五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2023年9月1日 星期五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蘇拉路徑有大變化 恐產生藤原效應 專家:卡在台灣不動
藤原效應(英語:Fujiwhara effect),是指兩個距離不遠的水旋渦或大氣旋渦(例如熱帶氣旋),因為渦度、質量及相對位置的不同,而互相影響的狀態。藤原效應最早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咲平在1921至31年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水工實驗及研究發表,主要解釋當兩個熱帶氣旋同時形成並互相靠近時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因而得名。其發現兩個接近的水旋渦的運動軌跡,會以兩者連線的中心為圓心,繞著圓心互相旋轉。而大氣旋渦亦出現類似情況。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藤原の効果 |
假名 | ふじわらのこうか |
平文式羅馬字 | Fujiwara no kōka |
因為此效應最主要的應用就是解釋兩個熱帶氣旋互相接近時的特殊變化,所以部份氣象部門和氣象愛好者會把此現象直接稱為「雙颱效應」(英語:binary interaction)
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海邊戲水 先來認識「離岸流」
https://e-info.org.tw/node/87433
離岸流(英語:Rip current),又稱裂流,是一種向外海方向緩緩移動的微弱海流。這些水流的縱向長度可以達到61至762公尺,但寬度一般不會超過9公尺。這束水流雖然不長,但速度很快,流速可高達每秒2公尺以上,每股的持續時間為兩三分鐘甚至更長。[1]。

離岸流對海邊的人員有潛在的危險,因為這種海流可能會將人快速帶離海岸邊,往外海飄流。離岸流常發生於固定沙洲之間,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幾星期都有可能,且發生前徵兆通常不明。離岸流最強的時候是退潮時[2]。在遇到沿岸流時,應沿著平行於海岸的方向朝一側游出,然後藉波浪遊回岸邊;如果有風,最好順著風的方向游。
離岸流主要是當海浪沖擊向海岸時,因為遇到阻礙(陸地)而潰散,而大量的海水必須尋找回到海裡的路徑,但由於受到後續海浪的推擠,這些海水初期會沿著與沙灘平行的方向移動,最後匯集成一道或數道的小水流退回海中,以上的過程循環發生形成離岸流。 離岸流通常會在沿岸海底的低處或人造物如防波堤或碼頭附近形成,寬度、長度與方向因地形而不相同,離岸越遠,離岸流力道越強。離岸流除了可搬運海底沉積物如砂、石、貝殼等,也會造成沿海地型的改變。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一、段考試題檢討
1.國一:習作題修改佔比高,題目不難。字數很多,符合會考趨勢,學生閱讀能力要加強。第28 題C選項也給分。
2.國二:出題來源平均,圖表判讀題數適當,難易適中。
3.國三:題目適中、中規中矩。字數越多的題目答錯率越高,顯示學生閱讀能力不足。
二、修改彈性課程名稱
三年級上學期由「生活實驗室」改為「羅馬競技場」
三年級下學期由「生活實驗室」改為「FUN電一下」
三、訂定彈性課程英文名稱
一上:生命萬花筒Life scope 一下:生態你我他Ecointeraction
二上:生活實驗室Life laboratory 二下:廚房實驗室Kitchen laboratory
三上:羅馬競技場Arena 三上:FUN電一下Funny electricity
四、會考試題問卷
問卷網址為https://cap.rcpet.edu.tw/survey,請宛蓁老師、麗芳老師、巧真老師代表填寫。
一、段考試題檢討:
國一:由張鈞淇老師命題
1.第33、34題,外公、外婆沒修正到,但沒有影響作答,也沒有學生提出來,故照舊。
2.第43題「溫度穩定」沒有說是「高溫」「中溫」「低溫」的穩定。也沒有學生提出來,故照舊。
3.題目偏易,但重要的概念都有考到,且概念沒有重覆。
4.閱讀題的出法類似會考考題。
國二:由鐘意鎮老師命題
1.題目簡化、題目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建立信心,大部份的班級平均都有60分。
2.因題目少,錯一題扣4分,學生要細心,這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3.90分以上的學生人數跟之前差不多。
國三:由顏舜志老師命題
1.出題內容生活化,鋰電池拖運或隨身有入題。
2.延長線屬於串聯或並聯,選項很有誘答力。
整體來說,命題無重大瑕疵!
二、段考範圍更正
國三第二次段考範圍修正為:第五冊第5.6.7章+第六冊第3章、跨科
(跨科的內容為108課綱內容,因出版社為了不要更改原本的架構影響老師選書的意願,故108課綱新增的內容多以「跨科」的方式呈現,此為會考的命題範圍,故應該也要放入段考命題範圍。)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本次研究會的主題是實驗經驗分享,由每個老師提出自己上課過程中不錯的想法或道具與大家分享,內容有:
一、三色LED燈:可以用來做「光的三原色」實驗,材料便宜,沒有危險性,也不怕學生把東西弄壞。搭配玻璃紙可看到透光情形。
二、檢驗電解質:以銅棒代替碳棒,會有電解的現象發生(有學生問再說明),可避免碳棒摔壞,且碳棒太粗,不好夾。以塑膠小杯子代替燒杯,不用擔心玻璃打破,且10~20ml的溶液就夠用了。
三、電子加熱器:使用電子加熱器可避免「明火」,在教室邊說明邊示範實驗時很好用。
四、膨糖:膨糖的材料簡單,僅砂糖、黑糖、小蘇打粉,可搭配「化學反應」的教學內容。
討論情形:
112/02/10 期初教學研究會
一、本學期教學研究會議題確定。
1.02/10 期初教學研究會
2.03/10實驗教學精進
3.04/07 領域共備教材(第一次段考試題檢討)
4.04/28 彈性課程精進
5.05/26領域共備教材(第二次段考試題檢討)
6.06/02期末檢討
二、排定段考命題教師、教學進度確認。
1 段考命題/審題、補考出題/監考安排
2下次出題老師為當次審題老師,國二段三由哲偉審題。
3.補考不審題。
4.補考監考原則上安排行政同仁。
三、排定入班觀察時間表。
教學者 月/日()第N節班級
林明德 3/21 (二) 3 109
鐘意鎮 2/15 (三) 4 203
張鈞淇 2/14 (二) 4 104
四、英語日活動
附件:教案設計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111/12/02
一、會考試題檢討
我們從註冊組拿到今年111會考本校學生各試題通過率分析表,挑選了幾題來分析,以「本校」與「全國」通過率相比,「本校」落後「全國」10%以上的題目來分析。(台中市平均表現高於全國平均值。)
綜合分析結果:
1.約有2/3的題目有「圖」或「表」,在教學過程中,應增加判讀圖表的教學時間,圖表的項度、圖片上的細節,都可加註記。
段考考題圖表題也應佔有一定比例。
2.部分題目有較長的題幹,應增加閱讀文章、講解文章中專有名詞的教學內容。
3.部分題目會有較生活化的敘述內容,又加上許多專有名詞的描述,平時段考應增加類似方式命題的題目。
4.考卷上的圖會有立體圖,部分學生對於前後上下左右等方向的混淆,宜增加動手做,增強立體概念。
5.植物的綠色細胞,可用畫圖的方式,強調有葉綠體的細胞要畫綠色,增強概念。
6.利用符號表徵加強化學式的記憶。
7.食物鏈、能量塔方向不一致學生容易被誤導,教學時可改變食物鏈表示的方向。
結論:
期盼在分析會考試題後,各位老師能調整自身教學的模式,更貼近會考出題、命題、評量的方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