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蘇拉路徑有大變化 恐產生藤原效應 專家:卡在台灣不動


蘇拉路徑有大變化 恐產生藤原效應 專家:卡在台灣不動


藤原效應(英語:Fujiwhara effect),是指兩個距離不遠的水旋渦或大氣旋渦(例如熱帶氣旋),因為渦度質量及相對位置的不同,而互相影響的狀態。藤原效應最早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咲平在1921至31年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水工實驗及研究發表,主要解釋當兩個熱帶氣旋同時形成並互相靠近時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因而得名。其發現兩個接近的水旋渦的運動軌跡,會以兩者連線的中心為圓心,繞著圓心互相旋轉。而大氣旋渦亦出現類似情況。

2009年颱風芭瑪(0917)與颱風米勒(0918)發生藤原效應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藤原の効果
假名ふじわらのこうか
平文式羅馬字Fujiwara no kōka

因為此效應最主要的應用就是解釋兩個熱帶氣旋互相接近時的特殊變化,所以部份氣象部門和氣象愛好者會把此現象直接稱為「雙颱效應」(英語:binary interaction

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海邊戲水 先來認識「離岸流」

https://e-info.org.tw/node/87433


離岸流(英語:Rip current),又稱裂流,是一種向外海方向緩緩移動的微弱海流。這些水流的縱向長度可以達到61至762公尺,但寬度一般不會超過9公尺。這束水流雖然不長,但速度很快,流速可高達每秒2公尺以上,每股的持續時間為兩三分鐘甚至更長。[1]

離岸流示意動畫,箭頭為海流方向

離岸流對海邊的人員有潛在的危險,因為這種海流可能會將人快速帶離海岸邊,往外海飄流。離岸流常發生於固定沙洲之間,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幾星期都有可能,且發生前徵兆通常不明。離岸流最強的時候是退潮時[2]。在遇到沿岸流時,應沿著平行於海岸的方向朝一側游出,然後藉波浪遊回岸邊;如果有風,最好順著風的方向游。

離岸流主要是當海浪沖擊向海岸時,因為遇到阻礙(陸地)而潰散,而大量的海水必須尋找回到海裡的路徑,但由於受到後續海浪的推擠,這些海水初期會沿著與沙灘平行的方向移動,最後匯集成一道或數道的小水流退回海中,以上的過程循環發生形成離岸流。 離岸流通常會在沿岸海底的低處或人造物如防波堤或碼頭附近形成,寬度、長度與方向因地形而不相同,離岸越遠,離岸流力道越強。離岸流除了可搬運海底沉積物如砂、石、貝殼等,也會造成沿海地型的改變。